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简称福建物构所)由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卢嘉锡院士于1960年创建,是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所。研究所立足“注重原创基础研究,加强变革创新,促进成果转移转化”战略定位,发挥结构化学、催化化学、晶体材料和激光技术等学科优势,促进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装备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有重点地开展前沿科学研究、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技术集成创新、工程化示范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经过60多年发展,取得了以“中国牌”BBO、LBO等一系列光学晶体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引领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及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等重要科技成果和奖励260余项,培植了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泰光电科技、福建中科光芯等多家高科技企业,已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结构化学、新材料与器件集成与应用的综合研究基地。
海西研究院(福建物构所)秉承卢嘉锡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建所精神和科研理念,聚焦世界科学前沿、国家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注重原创基础研究,加强变革创新,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的战略定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构建了具有自身发展特色和优势的“前沿科学(原创研发)—变革技术—产业示范”三者互动科技创新价值链,在创新成果、科研布局、队伍建设、科研条件和创新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已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结构化学、新材料与器件集成与应用的综合研究基地。海西研究院(福建物构所)今天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全所职工的共同努力、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在此,谨向大家致以诚挚的感谢和良好的祝愿!
题 目:EURAD2前沿进展对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安全评价研究的启示及研究实践
报告人:李晓东 研究员
单 位: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时 间:2025/9/30 10:00
地 点:嘉锡楼三层305报告厅
----------------------------------
附简介:
李晓东,理学博士,副研究员,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研究生导师。2021年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获核废物处置专业博士学位,其后在该校放射化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25年通过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引进到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工作。长期致力于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安全评价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聚焦于非均质地质介质中核素的吸附-迁移机理与预测模型。主持瑞典核燃料和废物管理公司(SKB)项目,并作为核心骨干深度参与欧盟原子能共同体(Euratom)等多项重大国际科研项目,其开发的先进实验技术与模拟方法已被欧盟重大项目采纳应用。曾获欧洲核学会2022年最佳博士论文提名奖。
----------------------------------
报告网页链接如下:李晓东研究员学术报告链接